查看原文
其他

《长津湖》热映,沪医院最新发现抗美援朝相关史料

电影《长津湖》正在热映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守护祖国和人民,在抗美援朝前线的冰天雪地中浴血奋战的场景,让人们再次致敬当年参与过这场战役的英雄。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档案室,一封来自“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的证明信笺与信中寥寥数语,记录了1952年6月到8月间,中国消化病学科奠基人之一、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江绍基在朝鲜战场上守护“最可爱的人”的那段光荣岁月。

江绍基(三排左五)参加上海市医务工作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赴朝鲜战场开展医疗服务。

据江绍基的儿子江尧湖回忆,1952年2月,当时33岁的江绍基获批加入上海市医务工作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抵达吉林长春参加了严格的军医技能培训。为了面对更多复杂的战况和残酷的战争,保护医疗队员自己在战场救护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当时的军医培训内容非常多且严格,涵盖了战地救护、包扎止血、消毒灭菌等方方面面,特别是针对实际情况,加强了烧伤冻伤的处理以及各种火器伤、贯穿伤的处理等。甚至为了防止敌人突然破坏,医护人员还接受了包括细菌战、化学战、核战争的防护和急救内容的紧急培训。这些在上海医院鲜少接触到的医疗项目,让当时还是年轻医师的江绍基受益匪浅。除了医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外,医护人员还必须接受严格的军事和体能训练。一心报国的江绍基与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和训练,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竭尽所能守护志愿军战士的生命。
1952年6月,江绍基进入朝鲜正式开展战地救护工作。当时每一场战斗都有伤员从前线阵地上被送到医疗所,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重伤员。江绍基日夜不停地救治伤员,换药、包扎、清创、缝合,甚至还帮助护士给重伤员喂饭、擦身。他虽是一名内科医生,但是因为救治伤员需要,这些外科的基本救治技能他也娴熟地掌握应用。

江绍基在朝鲜战场第一线工作的三个月,虽不是电影中呈现的冰天雪地,但正因为气候暖和,各种传染病风险也增加。在朝鲜战场,江绍基发挥自己在寄生虫病防治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参加清洁水源、消毒防疫等工作,在当时非常恶劣的战地条件下,千方百计保障志愿军战士们的生命健康。他在朝鲜工作了三个月,积极救治受伤军民,与志愿军指战员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从朝鲜战场回沪后,江绍基与仁济医院的各位同事立即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1956年起,江绍基作为血防指导专家每周都工作在郊区血防第一线。他先后提出了多项重要的血吸虫病治疗方案和研究成果,为上海血防攻坚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84年,江绍基在血吸虫病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任首任所长和学科带头人。该研究所为中国消化病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成为国内消化内科主要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基地之一。
1994年,因为在中国消化病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江绍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但是可能鲜少有人知道,这位院士在年轻时,也曾有过如此赤诚和热血的一段光辉岁月,将青春、知识和才干毫无保留奉献给了最可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江绍基(1919—1995),内科学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消化病学奠基人之一。曾任仁济医院副院长、仁济医院大内科主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上海市科协副主席。


来源:中国日报网

推荐阅读



传播中国,影响世界

关注中国日报网微信公众号

觉得不错,请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